由艺术家转身为画廊经营者,古伟碧实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而是对艺术理念的更高层面的一种追求。在他的艺术理念下,虹墙艺术画廊为颇具才华的新锐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最自由、纯粹的创作环境中成长,而这也正是虹墙艺术画廊的创办初衷。在古伟碧看来,艺术创作需要纯粹性,有才华的新锐青年艺术家更具有无穷的潜力。如何能在商业侵蚀猛烈的今天,还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一个最纯粹的创作环境和展示平台则是虹墙艺术画廊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艺术汇: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办虹墙艺术画廊的呢?虹墙这个名字对于你来说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古伟碧:2008 年在宋庄就开始尝试创办画廊,通过几个月的观察,发现宋庄的整体区位条件不适合画廊的运营,所以便将画廊迁到了今天的798 艺术区,并逐步扩大。
之所以取“虹墙”这样一个名字,首先是地理位置上的考虑。北京是首都,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它具有权利的象征性。而从字面上分析,“虹”其实就是“红”字,同音不同字,红色的墙就像紫禁城的红墙突显了北京所象征的这种权利性。而之所以将“红”这个字变为“虹”,则强调一种漂亮景色的概念。其实,从“虹墙”艺术画廊创办的初衷来说,我希望画廊能为大家呈现和发掘出好的作品、展览和艺术家。但由于种种方面的限制,或许从画廊规模上,虹墙艺术画廊无法和其他大画廊相比,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虹墙艺术画廊也将尽自己所能,独辟蹊径的从细小角度切入,以期在画廊林立的艺术生态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艺术汇:画廊的展览计划每年怎样?对于展览的主题或类型有着怎样的侧重?
古伟碧:每年大概有六到七个展览,对于展览的计划,我们倾向于质量而不是数量。而对于展览的类型,我们主要以签约的新锐艺术家个展为主,中间也会穿插几个主题性展览,比如近几年比较关注实验艺术的主题展览等。
艺术汇: 从展览本身来看,虹墙艺术画廊和策展人以及艺术家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古伟碧: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坦白讲,毕竟我做画廊这么多年了,在这方面积累的各种资源还是相当多的。其实好多展览本身我是兼做策展人的,另外一些展览我会邀请专业的策展人去做,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家进行策展,尽管他们不是策展专业出身,但是他们对于身边的艺术家们是非常熟悉的,能够从很好的角度出发,呈现一场优秀的展览。对于虹墙艺术画廊来说,画廊、策展人以及展览艺术家三者的关系更像是纯粹的朋友关系,没有任何利益的东西,画廊所提供的就是一个能够促进策展人和艺术家更好的交流和展示的自由平台。
艺术汇: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成为艺术机构的聚焦点,虹墙艺术画廊都通过哪些方式来为这些有才华的新锐艺术家提供便捷的平台?
古伟碧:其实帮助一些有才华的艺术家,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展示平台是我做画廊的初衷。目前我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签约艺术家,为他们定期举办个展,进行展示;另一种是通过参加展览或博览会挖掘年轻的艺术家,然后通过收藏作品与他们建立联系,以便进一步的在他们的创作或展览中帮助他们。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因为没有他们的代理权,所以我们会为他们策划群展。
艺术汇:对于画廊签约的或是收藏作品的这些新锐艺术家你是如何去选择的?
古伟碧: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选择标准,这就像你怎么来衡量一幅画的好与坏呢?因为对于艺术好坏的评判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我的标准就是第一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长期的专业训练,以及多年看展览的眼光积累。因为我本身出身于油画专业,所以我在看作品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形象问题,因为画面的形象问题表现出了艺术家思维形成的过程。再一个就是表现手法,这也是很重要的。
去评价一个艺术家其实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这个艺术家本人的基础好不好,因为思想可以提高,经历能够历练,但专业能力不好则是致命的。
艺术汇:你认为目前的这些新锐艺术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现状?
古伟碧:我接触过的一些新锐艺术家他们的状态还是很不错的,有一种真正创作的状态。对于一些80-85 年之间出生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比较容易受到商业模式的影响,有可能是年龄逐渐上来了,急于成功有些心浮气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你能长久的生存下来需要的应该是心静和经得起历练,而不是头顶上的光环。作品的纯粹应该先是心灵的纯粹然后才是艺术的纯粹,如果天天遭受物质的侵袭,是不能保持艺术纯粹性的。而85-90 年之间的一些新锐艺术家,还是有一个很纯粹的艺术创作状态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还是可以的,能够维持他们的创作,所以他们的艺术状态相较而言比较单纯和稳定。
艺术汇: 你刚才提到艺术纯粹性的问题,在现在的这种复杂环境中,艺术家尤其是新锐艺术家该如何去静下心来创作呢?
古伟碧:这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我觉得一些画廊起到了一个坏的作用。有些画廊为了盈利,积极地去找一些在校学生或是刚毕业的学生,我觉得这破坏了艺术生态链正常的秩序。因为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其实刚刚起步,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一些画廊为了一些目的,进行买断、炒作等等,这反而断绝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后续发展的可能。所以我们从来不去挖掘艺术院校的学生,我只会去看毕业展览,看到不错的作品会去和创作者交流,或是收藏作品,如果有机会也可能帮他们策划一些展览,但绝对不会给他们做商业化的运作。因为一个艺术家的真正成长需要的是经历和沉淀的过程,经历会历练人本身、完善人格,就像我的老师以前常说的一句话“做作品之前先做人”。
艺术汇: 除了新锐艺术家外,虹墙艺术画廊有和一些比较成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吗?
古伟碧:有,基本上是以展览的形式合作。因为资金、代理权以及画廊场地等多种问题的限制,我们没有能力去给他们做个展,所以一般只是邀请这些知名的艺术家做群展,在展览期间代理他们展出的作品。
艺术汇: 以798 艺术区为例,你觉得画廊目前生存的大环境怎么样?在运营方面会有困难吗?
古伟碧:没有太大困难,因为画廊的运营和资金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经营画廊不是一年半载就能盈利的,在798,这里面的画廊每一两年就有关门的,同时又有新的画廊开张,画廊的更新换代其实很快。但这其实也和798 的租金每年都在上涨有很大关系,有些画廊可能在资金上支撑不住。目前许多画廊的收益其实主要靠展览作品的销售,但现在每个展览的销售能够实现持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除了展览作品的销售,画廊的另一个收益主要来自藏家群,目前中国的艺术收藏和交易市场开发程度很低,由于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和历史教育等问题,大部分人往往更实际,很少有浪漫主义者愿意掏钱来买这些看似没有实际功用的艺术品。但中国艺术市场的空间很大,所以对于画廊来说关键是能不能坚持下去,撑过这一段艰难的时期,不要因为资金不够充裕而死掉,所以很多画廊还会有别的产业来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艺术汇: 在画廊的盈利性方面,你会通过哪些方式来维持虹墙画廊的运营?
古伟碧:主要还是通过收藏作品。其实台湾画廊它最大的盈利点就是它很早的进入了中国的当代艺术,90 年代初期许多画廊就开始收藏早期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所以目前为止这些画廊的运营都是没有问题的。其实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切入点,这就要看你的眼光,一个画廊能不能生存下去的关键就是它的眼光能不能对。比如我们现在合作的这些艺术家,不可能说三五年这些艺术家就能崭露头角,所以画廊经营者一定要耐住心,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信心,坚信画廊和艺术家,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需要韧性。
(采访/ 撰文:朱国良 图片提供:虹墙画廊)